메인메뉴 바로가기본문으로 바로가기

null > 상세화면

2018 AUTUMN

火炕成为国家指定文化遗产

今年4月,韩国的传统供暖方式——火炕文化被文化遗产厅指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间接的辐射热给地板加热的火炕,是有别于西方以及邻近的中国和日本的独创性供暖方式。

位于庆尚北道安东的敬堂宗宅的客房。火炕房通常在地面 铺上高丽纸,喂以豆油使其光滑润泽,家具则放置在火苗 不易触及的炕尾,而不是炕头。

中老年层以上的韩国人,许多对于火炕(韩语称为温堗)有着类似的回忆——隆冬季节在外边冻僵的身体在热乎乎的炕头暖和过来,为了不让留给很晚回家的爸爸的晚饭凉了而用被子盖住碗碟小心地把它放在炕头……承载着这些记忆的火炕文化被指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诸多原因。
火炕早在朝鲜半岛新石器时代就有了其初期形态,并在漫长的历史中成为形成韩国人坐在地板上生活的居住方式的决定性因素。“火炕文化”,而不是有形的火炕,被指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原因在于它是整个朝鲜半岛流传至今的共同的生活文化。
对于韩国人来说,火炕的起点——厨房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地方。那里是供奉着神灵的祭坛、净化的场所,是制作延续家人生命的饮食、在寒冬让人温暖的火所生存呼吸的地方。火炕是自古以来擅于用火的韩国人所创造的传统居住文化的精髓。

灶洞和壁炉
灶洞是指厨房里为生火坐锅而造的洞口,虽然像壁炉口一样都是烧火的地方,但具有远比壁炉更为复杂的结构和功能。壁炉通过烧火使室内的空气升温。加热的空气向上走,在壁炉中燃烧的火不断燃烧室内的氧气,室内的空气自然变得越来越浑浊。西欧的壁炉第一次出现烟囱据说是在13-14世纪的意大利威尼斯。在那以前,好不容易被加热的空气,又因为换气的原因,不得不全部从窗口放掉。

韩国传统房屋的厨房大抵紧靠正房,厨房的灶洞一生火,热气就会通过 炕道流向屋里,从下面加热地面。

并不是只有欧洲才有没有烟囱的房子。中国的传统房屋也没有烟囱,但是用火的那间房屋顶很高,屋顶的结构也很简单。按一定间隔架好直径10厘米左右的圆木,在上面盖上瓦片。如果点火,烟气就聚集在高高的屋顶下,通过瓦片的空隙散走。这时候,温暖的空气也会随之散走。在中国,大部分地方再冷也没有特别的供暖,除了做饭做菜之外,几乎没有点火的必要。在地板上设榻榻米的日本,其传统的房屋也没有烟囱。
韩国的灶洞与壁炉不同,它的内部与房屋相连,有着叫做火炕的供暖装置。火炕采用的是辐射供暖方式,热量从因灶洞里烧出的热气变热的地面向空中传导,室内因此而升温。相反,壁炉采用的是直接加热空气的对流供暖方式。因此,壁炉位于地板之上,而火炕的灶洞是在地面之下。辐射供暖比对流供暖热效更高,易于让更广阔的空间变暖,室内温度的分布也更为均衡。因为是自然形成对流,地面的灰尘也不上扬。
辐射供暖应用于世界许多地方。在欧洲,芬兰有烟熏桑拿,俄罗斯也有火墙。与韩国的火炕相类似的供暖方式,有遍布于从中国河北至东北地区各地的“炕”。炕是只在房间某一部分装上火炕,大小在一张大床左右。这些辐射供暖方式和对流供暖方式与韩国的火炕相比较,呈现的最大区别就是,采用火炕方式供暖时,房内不会产生烟气。

一眼望去并没有发现供暖设备,也没有任何很明显是用来供暖的物品。说真的,这不是有没有供暖的问题,而是一个气候性事件。”

结构与原理
从屋外点火屋里热这一点来看,火炕是一种奇特的供暖形式。因此,它也是以复杂的工程为前提。因为它需要保存和传导火的热气,让它不外泄,能够全部进入灶洞里面。
供暖的时候,同时聚集热气和排放烟气是两件相互矛盾的事情。火炕通过在地板下面安装兼具聚热和排烟功能的装置,解决了这一矛盾。即,在地板下面安装三种装置,分别是灶洞、炕道和烟囱口。设置在地板下面的火道被称为“炕道”。炕道是为了把在灶洞里烧的火的热气均匀地散往地板各处而并排铺设的弯道。灶洞里的火通过炕道从下面向上加热地板,烟气则通过烟囱排出。宽度大体为20厘米左右的炕道一般用砖砌成,向着烟囱斜着上走,并列排开。以分隔炕道的砖墙为支撑,用厚0.3厘米的石板盖住地面,再在上面抹上粘土,彻底分隔开屋子的上下空间。火沿着炕道浸延,汇聚在火苗上方的烟气在炕下回旋并流向烟囱方向。
火炕并不是只是用来取暖的设施。不管如何善于掌控火苗,因为灶洞在屋外,总会有漏掉的热气。因此把灶洞设在紧挨着房屋的厨房里,用火中漏出的热气做饭做菜。火炕具有出色的保温功能,如果在寒气严重的隆冬傍晚烧上一次火,屋内的热气可以一直保存到第二天早上。铺设合理的火炕,只要烧上五六块劈柴,甚至能保温三天时间。位于智异山的七佛寺的禅房——亚字房,一次可以烧0.5吨的劈柴,但是这样烧一次火,地板和墙壁的热气据说可以持续长达100天。

为了使地面均匀受热,合理铺设传导热气的炕道和传热的石板至关重 要。炕道大多用砖砌成直线或者扇骨状,在上面铺上覆盖炕道的石板。一 般而言,在靠近灶洞一端用较厚的石板,离灶洞越远用的石板越薄。

如上所述,点一次火,火炕可以用很少的燃料,长时间维持热气。但是一旦熄火,热气变凉,冷空气就会通过暴露在外面的灶洞和烟囱渗透进来,在炕道内部凝结湿气。一旦湿气长时间停留在炕道里,即便烧火,火苗也不会顺畅地进入炕道,需要消耗更多燃料。为了改善这一缺点,人们会在靠近烟囱口的狗洞附近的适当位置埋下一口缸,用来吸收炕道内部凝结的湿气。一旦火苗再次进入炕道内部,积聚在缸里的湿气就会随热气蒸发。因而即使在炎热的夏天,如果适逢雨季,也会在早晚时分在灶洞里点火,以去除屋内和炕道内的潮气。
以前家里养的狗总是会钻到炕洞旁的狗洞里,在那里躲避隆冬夜晚的寒冷。早上不经意地往灶洞里放引火物时,睡在洞里的狗会惊得从灶洞里跳出来跑掉。因此,人们在往灶洞里点火之前,会用棍子之类的东西在灶洞里敲一敲,在确认没有任何东西以后才会点火。

位于庆尚北道青松的松韶古宅建于1880 年左右,是朝鲜王朝后期上流社会房屋的 典型形态。与所有传统房屋一样,每个房 间都与灶洞相连,可以设地暖。但前面敞 开的门厅,因为铺有木地板,就没有地热

灶洞里一生火,热气会沿着炕道流向 里面,加热石板,使房内空气产生对流现 象,而烟气则通过烟囱排出。

热水取暖的鼻祖
火炕文化成为国家指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因为传统火炕正在逐渐消失。现在,几乎大部分韩国住宅的火炕都已经没有灶洞,取而代之的是热水器。引入火苗在里面流动的炕道,已被代以铺设热水管道来加热地板。大规模公寓园区一般采用中央供暖方式,向数百甚至数千个家庭提供热水供暖。
这种用热水管道给地板加热的热水供暖,是由美国建筑家弗兰克•劳埃德•赖特首创的。他是近代建筑巨匠,1914年冬天在日本东京首次体验到了韩国的火炕。
委托赖特设计帝国饭店的大仓喜八郎把在日本榻榻米房中冻得瑟瑟发抖的赖特领到了另一个房间。他向赖特介绍说,这是“朝鲜屋”,是日帝从景福宫抢夺来的朝鲜王世子的住处——资善堂。韩国传统房屋是用木材和木材接榫拼装的木结构建筑,能够自由地拆开和复原。赖特后来感慨地说,他在那里经历了奇迹一般的事情。
“就像是气温突然发生了变化。绝对不是因为喝了咖啡。好像是春天来了一样。我们顿时觉得全身变得暖和,心情也变好了。 “屈膝跪坐在地上,身边弥漫着真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那种温暖。

屈膝跪坐在地上,身边弥漫着真的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那种温暖。一眼望去并没有发现供暖设备,也没有任何很明显是用来供暖的物品。说真的,这不是有没有供暖的问题,而是一个气候性事件。” ——《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自传》:“重力热”(1943年增补版)。
赖特在“朝鲜屋”里经历“气候性事件”后,把当时已经商用化的电散热器的弯管全部展开,铺设在帝国饭店的地面上。这是热水供暖的起始,后来赖特又在许多建筑上使用了这一方法。(S.R.译)

咸成浩 诗人、建筑家

전체메뉴

전체메뉴 닫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