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术家名字命名的美术馆一般是地方政府或文化财团为纪念这些美术家而设立的。这些旨在纪念在韩国美术史上留下清晰印记的美术家的美术馆不仅秉持美术家的毕生艺术追求,同时也弘扬了他们的声名。
位于首尔北岳山麓的焕基美术馆总馆的入口。为了与周边环境相映成趣,整座建筑外形采用柔和曲线,下方使用石材,半圆形屋顶则使用镀铅铜板。美术馆于1992年建成,旨在纪念金焕基的艺术成就并积极扶持当代艺术家进行创作。1994年,该建筑荣获金寿根建筑奖。
© 焕基财团、焕基美术馆
以人名来命名美术馆,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像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那样,以创始人或赞助人的名字命名。这类美术馆令人兴趣盎然的一点是,从中可以了解到赞助人的收藏理念以及藏品在美术史上所具有的影响。另一种情况是像梵高美术馆、毕加索美术馆、马蒂斯美术馆那样,冠以特定美术家的姓名,以让人们从多维层面了解这些美术家,因此颇具吸引力。
过去10年间,在韩国也出现很多以美术家名字命名的美术馆,主要设在这些美术家出生和成长的故乡或者其他与其有渊源的地方。钟路区立朴鲁寿美术馆和城北区立崔满麟美术馆就是由两位美术家的故居改建而成的公共美术馆,早已成为名胜。朴鲁寿(1927-2013)专攻韩国画,擅长展现清雅禅意的画风。崔满麟(1935-2020)则是开创韩国抽象雕塑先河的第一代雕塑家。
除此之外,位于首尔平仓洞的金钟瑛美术馆和首尔孝昌洞的金世中美术馆都是古色古香,氛围一流,为在业界相对受到冷遇的雕塑家们提供支持。金钟瑛(1915-1982)是韩国抽象雕塑的先驱,他孜孜追求纯粹的造型艺术,作品基于对自然与人性的洞察,可从中感受到蓬勃生命力。金世中(1928-1986)主要潜心于宗教主题创作。以美术家名字命名的美术馆大都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策划展及培训活动的方式来缅怀这些美术家的一生并弘扬其艺术,为观众提供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机会。
金焕基将融入韩国独特情趣的抒情性与西方现代主义相结合,构建了独树一帜的艺术世界。
© 焕基财团、焕基美术馆
焕基美术馆:二人同心
金焕基(1913-1974)堪称韩国艺术史上的最顶级画家。2019年11月,其代表作之一《宇宙》(1971)在中国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以8800万港币创下韩国画家最高拍卖纪录。但称他为最顶级画家,原因绝非仅在于此。还因为他早年负笈东瀛,谙习西洋画技法,以明月、山岳、海洋、白瓷、仙鹤、梅花等为素材,运用洗练笔法,挥洒韩国情致,由此享负盛名。
作为画家,金基焕已经功成名就,前途坦荡,但他却毅然放弃在韩国的声望和安逸生活,于1963年前往纽约。他在那里接触到了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最终形成了既具有隐约抒情性又极富韩国特色的抽象美术风格。他证明了自己是一个可以抛开既往、战胜自我的画家。这也是他备受推崇的原因。在以戳下上千个点的方式创作完成的《整面点画》中,无数的点扩散、重叠,没有一个点重样,如梦中情人的眼眸一样深邃。
焕基美术馆位于首尔付岩洞,这里到处都是上下坡,需要穿过蜿蜒曲折的小巷才能到达。美术馆背后是绵延的北岳山,形成一幅美丽画卷。金焕基1974年去世之后,其夫人金乡岸(1916-2004)积极争取并捐赠了大量作品,最终促成了该美术馆于1992年开馆。这里是收藏“整面点画”最多的地方,每件作品的价值都高达数十亿韩元。
展厅内部,可在这里欣赏到金基焕于上世纪70年代尝试创作的多幅《整面点画》。
© 焕基财团、焕基美术馆
金乡岸本名卞东琳。她是一位新女性,第一任丈夫是开创韩国现代文学的诗人、小说家李箱(1910-1937)。两人新婚不过几个月,李箱就患肺病英年早逝。7年之后,经熟人介绍,卞东琳结识了金焕基。这个男人不但个子奇高,还是拖着三个孩子的鳏夫。家人极力反对这段婚姻,声称“就是改名换姓都不成!”对此,卞东琳完全不理会,反而将金焕基的雅号“乡岸”用做自己的名字。她在丈夫面临必不可少的艺术转型之际,提出远赴巴黎的建议,还提前一年抵达法国筹备工作室,待一切妥当之后才叫丈夫前去。丈夫在纽约去世后,她一手创办了焕基财团,在紧邻城市中心又不远离大自然的付岩洞开设了这家美术馆。她谨遵“一生宣扬丈夫声名”的诺言,余生以此为事业奋斗不息。
焕基美术馆总馆最鲜明的特点是并排矗立的半圆形拱顶,仿若双人并肩而立。这种两人并肩而立的形象在金焕基《二重奏》(1974)等晚期作品中出现过,是以点和线构成的,极为抽象。就连美术馆内庭中那两棵巨树也象极了这对夫妇。
style="word-break: break-all;">
杨州市立张旭镇美术馆:乐于画自己家人的那份情
画家张旭镇(1917-1990)一生热爱用纯真无邪的画风描绘自然与家人,他于1963年在京畿道杨州郡一个名为德沼的地方修建了一座工作室。此地与其家人所在的首尔相距并不远,同时也可以尽享自然风光之美。他在客居德沼的12年间取得了辉煌成就,不但举办第一次个人展,还参加了联展。于他而言,这是一段充满尝试与挑战的时光。
基于这一渊源,杨州市修建了市立张旭镇美术馆。美术馆于2014年开馆,张旭镇的家属捐赠了260件作品,奠定了美术馆的基本框架。当年在拆除德沼工作室时揭取下来的壁画《餐桌》(1963)和《动物家庭》(1964)被放到展厅,成为可以随时参观的永久藏品。张旭镇一向强调简单,常说“我很简单”,美术馆洁白淡雅,与其作品十分契合。崔诚希与洛朗•佩雷拉是崔-佩雷拉建筑事务所的两位建筑师,他们从张旭镇1984年的作品《虎鹊图》中汲取了美术馆的设计创意。
张旭镇喜欢创作小幅作品。家属捐赠的代表性藏品《全家图》(1972)只有成年人的手掌大小。留着小胡子的画家父亲、身着白色衣服的母亲,还有两只手规规矩矩拢在身前的两个孩子,光这四口人就已经挤满了狭小的屋子,也占据了整个画面。也许当时他们是在一起眺望彩霞,屋子周边一片红彤彤,矗立在屋子两边的两棵树就象是守护家人的警卫。
美术馆门前山溪清澈,水流潺潺。在这里,观展之余,还可以在炎热的夏季玩水,在春秋两季观花赏枫,因此很多人会和家人一起前来。张旭镇厌倦都市的繁杂,而美术馆四周的风景可以随着季节更迭而变换,一定会令他满意。在这里,可以深刻理解他的作品——超现实主义构图大胆新颖,自然、动物与人和平共处。
杨州市立张旭镇美术馆于2014年开馆,系为纪念韩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代表性画家之一——张旭镇所建。同年10月,入选英国广播公司评出的“八大伟大的新建美术馆”。
© 杨州市立张旭镇美术馆
《孩子》
1980年,画布油彩,33.4×19.2厘米
张旭镇上世纪80年代前期居住在水安堡时期的画作,这一时期的作品倾向于山水画风格。
© 张旭镇美术文化财团
《全家图》
1972年,画布油彩,7.5×14.8厘米
张旭镇居住在德沼时期的后期创作的画作,采用对称构图,这是其作品最为典型的特征。
© 张旭镇美术文化财团
张旭镇将房屋、树木、孩子、鸟等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事物作为主要绘画素材,简单直白地表现出隐藏于这些事物深处的本质。
© 姜運求
杨口郡立朴寿根美术馆:不变的故乡
朴寿根的画作聚焦平民百姓,通过简单的线条与构图、花岗岩般粗糙的质感展现乡土之美。
© 文善鎬
画家朴寿根(1914-1965)深受韩国人喜爱,他出生于江原道杨口。12岁时,他在画报上看到让•弗朗索瓦•米勒的作品《晚钟》,从此下决心一定要成为米勒那样的画家。他家境贫寒,别说是留学,就是画画也不得不自学。对他来说,大自然就是老师,艺术直觉则是建言者。
朝鲜战争停战之后,朴寿根开始在美军基地小卖部给人画肖像。著名小说家朴婉绪(1931-2011)当时也在那里工作,她擅长以细腻的笔法描绘韩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资本主义两面性、家庭制度的前现代性等。广为人知的是,她的处女作《裸木》是从朴寿根那里获得创作灵感的。
朴寿根喜欢画叶子全部凋零的树。萧瑟枯木暗藏着新芽与花蕾,静等春天来临。他的画朴素索寞,悄声诉说着希望与等待。他多次重复涂抹颜料和晾干的过程,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质感,犹如镌刻于石壁之上的摩崖佛像。他画中的人物线条简洁、五官模糊,让人无从得知他们是谁、是什么样的表情,但反而因此具有了普遍性,可以代表那个时代。画中的妈妈可以是我的妈妈,也可以是所有人的妈妈。极简风格的人物形象具有中世纪宗教画的庄严与圣洁。
杨口郡立朴寿根美术馆于2002年开馆,位于画家的出生地——江原道杨口邑井林里。建筑师李钟昊负责设计,他的理念是要像朴寿根的画一样,把美术馆刻在这片土地上。建筑融入自然的怀抱,幽静至极。目前,美术馆藏品超过235件,主要来自家属和赞助人捐赠,美术馆每年也会少量购入。三星集团董事长李健熙(1942-2020)是著名收藏家,他也很青睐朴寿根的作品。他在2003年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成功拍得此前一直被外国人收藏的《闲日》(1959)一画,其家人于2021年将包括该画在内的4幅油画和14幅素描捐赠给了这家美术馆。画家那些充满乡土色彩的作品终于回到了故土。
杨口郡立朴寿根美术馆内的“朴寿根厅”全景。这是2014年为纪念朴寿根诞辰一百周年设立的,用于展出赞助人捐赠的作品。
© 杨口郡立朴寿根美术馆
2002年,杨口郡立朴寿根美术馆在朴寿根故居旧址建成。美术馆由凹凸不平的花岗岩层层堆砌而成,再现了其作品带给人的粗糙质感。朴寿根的画作在美术市场上以价高著称,因此美术馆刚建成时几乎没有藏品,后来陆续有人捐赠,加上馆方不断收集,目前藏品已达235件。
© 韩国观光公社
《闲日》
1959年,画布油彩,33×53厘米
朴寿根参加1959年第八届韩国美术展览会的作品。三星集团董事长李健熙于2003年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购得此画,其家属于2021年捐赠给了朴寿根美术馆。
© 朴寿根研究所
《树和两个女人》
1956年,硬板油彩,27×19.5厘米
朴寿根的代表作之一,凋零的枯树象征着在朝鲜战争中劫后余生,虽饱经痛苦,仍满怀希望的韩国民众。众所周知,这也是小说家朴婉绪处女作《裸木》(1970年)的灵感来源。
© 朴寿根研究所
济州道立金昌烈美术馆:周而复始
金昌烈(1929-2021)被誉为“水滴画家”,其最早创作的水滴作品可以在位于济州翰林邑的济州道立金昌烈美术馆看到。他1929年出生于现在的朝鲜平安南道孟山。据说,他自幼聪明伶俐,不仅师从祖父学习千字文,还画得一手好画。17岁时,他独自一路向南徒步行走,越过三八线,在首尔难民收容所待了六个月,之后竟然奇迹般地遇到父亲。面对九死一生后重逢的儿子,一直反对其学画的父亲终于松口,金昌烈得以进入首尔大学美术学院。朝鲜战争爆发后,他没有从军,而是选择了当警察,从警察专门学校毕业后在济州工作了一年半。这就是为什么金昌烈美术馆会落地济州的原因。
上世纪60年代,金昌烈的作品风格灰暗而浓烈,被归类为非定型主义艺术——仅以不具象的激情表现战后存在主义。如郁积在胸中的心结一般的水彩渐渐变为黏稠的液体从孔洞中悄然溢出,宛若因战争创伤而无声呜咽的血泪。他接连接到出国办展的邀请,最终于1969年经纽约搬到巴黎定居。这是一段困苦岁月。他将马厩充当工作室,颜料不够的时候就用水打湿画布背面,将颜料浸泡出来后再次使用。一天清晨,他看到挂在画布表面的水滴晶莹闪烁,这让他眼前一亮。
金昌烈曾于上世纪60年代参加“非定型主义”运动,早期作品多为表现战争伤痕的抽象创作。1972年在巴黎展会上首次推出水滴主题的作品,此后开始探索用报纸、麻布、沙子、木板等多元化材料来提升水滴的造型感。
© 济州道立金昌烈美术馆
绘于麻布之上的水滴极为逼真,仿佛画面一摇晃就会扑簌簌滚落下来。这实际上是画家协调运用白色、黄色、留白及浓重的阴影,营造出的一种视错觉现象。水滴玲珑剔透,在使其绷紧的张力与使其滚落的重力的较量之中艰难寻求平衡,就像丰盈而又空荡的空间一样矛盾。容易,但绝不简单。这正是这些画作兼具大众性与艺术性的原因所在。
美术馆采用“回”字形结构,大的四方形里面套着一个小的四方形。金昌烈自花甲之年起开始在千字文上画水滴,创作《回归》系列作品,标题取“提笔瞬间即重回自我本源”之意。2016年9月美术馆开馆之时,金昌烈说道:“我出生在孟山,竟然没有被老虎吃掉,来到了济州。只要不被鲨鱼吃掉,我想在济州度过余生。”他去世后,人们遵照遗言,把他葬在美术馆旁边的树下。他无法回到生养他的北方的故乡,长眠在了成年后找寻到的第二故乡。他将永远与美术馆在一起。(白洁译)
济州道立金昌烈美术馆于2016年开馆,旨在弘扬韩国现代美术代表人物之一金昌烈的成就和精神。美术馆的设计灵感来自于画家的水滴作品,光与影相辅相成。除了丰富多彩的主题策划展览,该馆还面向济州岛居民举办各类培训活动。
© 济州道立金昌烈美术馆
《回归》
2012年,亚克力麻布,195×300厘米
自上世纪80年代中叶起,金昌烈以千字文为背景创作系列作品《回归》,表现东方哲学及精神世界。
© Kim S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