메인메뉴 바로가기본문으로 바로가기

null > 상세화면

2024 AUTUMN

多样性共存的弘大文化生态系统

20世纪80年代以前,弘大街区还只是普通的大学区。然而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开放和进取的氛围日渐成熟,涵盖多个领域的具有创造性的实验和探索在这里不断展开。在此过程中,弘大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弘大文化”,并以此不断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弘大街区曾经有火车穿行。虽然这条废弃的铁路现如今早已不复存在,但铁路沿线仍密密麻麻矗立着一些老建筑,被称为“西桥365”。这些建筑保留了旧时风貌,进驻了很多独具特色的商铺。

弘大街区历经多年积淀了独特的大学文化和青年文化。这里开展美术、音乐、话剧、电影和演出等全方位且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此外,设计、漫画、出版、广告、时尚和数字内容等专业化行业也聚集于此,逐渐发展成了综合文化区域。

总而言之,弘大地区是引领潮流的新新人类的乐园。街上到处都是个性鲜明、思想自由的大学生、艺术家、俱乐部熟客、文化策划人、艺术经理人和嬉皮士。这是人们不断涌入这里的原因。

在弘大街区,随处可见在街头表演的音乐人。20世纪90年代,这一地区重新焕发生机,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街头表演文化。许多人曾经为了追求自己的歌手梦在这里表演并由此成名。
© 崔兑原

泛弘大圈

人们通常所说的“弘大”是指位于首尔上水洞的弘益大学周边的繁华街区。该地区最初被称为“弘大街区”,就像“延大(延世大学)街区”“梨大(梨花女子大学)街区”等其他大学街区一样,完全是以弘益大学为基准命名的。

1984年地铁2号线弘大入口站开通后,这里开始被称为“弘大入口”。20世纪90年代后期,首尔市政府在首尔全域启动了大规模的“舒心漫步街”项目。这一时期,弘大街区也修建完成了“舒心漫步街”,于是又出现了“弘大街”的说法。如上所述,随着岁月的流逝,弘大街区的名称不断变化,每个名称所覆盖的区域也逐渐扩大。近年来,还出现了“弘大地区”的说法。

地铁对“弘大”所覆盖的地理范围不断扩大产生了很大影响。进入21世纪后,地铁6号线、机场快线和京义中央线相继开通,弘大入口站(2号线、机场快线和京义中央线)、合井站(2号线、6号线)和上水站(6号线)将弘大地区连接起来,从而使这里跃升为首尔最大商圈。从行政区划上来看,该地区从此前的西桥洞、上水洞、东桥洞扩展至周边的延南洞、延禧洞、合井洞、望远洞和城山洞,范围非常之大。

直到20世纪90年代之前,弘大街区还属于以延世大学街区为中心的“新村圈”。但此后,弘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文化,如今已成为“泛弘大圈”的中心。

这里是和谐广场的入口,也是弘大商圈的起点。附近有许多大型连锁店,还设有旅游咨询处,向北步行200多米便是弘益大学的正门。

旧铁路线的痕迹

可以说,位于汉江边的首尔火力发电厂是对弘大地区产生很大影响的文化基因。因发电厂所在地在行政区划上属于唐人里,这里通常被称为唐人里火力发电厂。这家发电厂是1930年建成的韩国最早的发电设施,依靠在此1年前开通的唐人里线供应煤炭和物资。当发电厂的燃料由煤炭改为天然气之后,便不再需要铁路了,唐人里线因此于1980年停运。

“西桥365”是唐人里线留下的印迹。由于火车停运,废弃的铁路被改建成公路和停车场,部分路段还建起了2-3层的低矮建筑。由于场地狭窄,2-5米宽的建筑密密麻麻贴在一起。这片约200米的狭长建筑群便是西桥365,因坐落于西桥洞365号一带而得名。

西桥365与周围光鲜亮丽的摩天大楼形成鲜明对比。尽管围绕这些破旧建筑是否应被拆除一直争议不断,但在珍视过去印迹的附近商贩和建筑师的努力下,这些老建筑得以保留下来。这里有很多充满个性的餐馆和小酒馆、穷困艺术家开设的工作室,还有散发独特魅力的景观,这些也应该起到了一定作用。

在无证建筑被拆除之后,高级咖啡屋、酒吧和餐厅陆续进驻,唐人里线沿途变身为大型商圈,继而崛起为弘大地区的中心。从弘大入口站7号出口到向上水站方向约2公里的路段现在被正式命名为“和谐广场路”。去年,麻浦区政府将这条路改造成旅游特色街道,并更名为“红色道路”。目前,唐人里火力发电厂正在按照建筑师曹敏硕领导的建筑事务所(Mass Studies)的设计进行改造,将于2026年成为具备展厅与剧场的综合文化设施。

京义线林道不同于一般的公园,它贯穿市中心,呈长条状。林道于2016年在废弃铁路的基础上改造而成,是首尔最具代表性的漫步道和休闲空间,深受市民的喜爱。
© 麻浦区政府

弘大文化的开启

弘大文化可以总结为独立、另类和隐匿,可以说这是自1955年弘益大学迁至上水洞以后开始形成的。尤其是弘益大学美术学院,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这一地区20世纪70-80年代的特性。这一时期,工作坊、美术补习班、工坊、美术类书店、工作室和画廊等纷纷在此落户。

大多数美术补习班是从美术学院学生的工作坊发展而来的。1986年左右,弘益大学通往山回音小剧场的道路成了大型补习班街,道路两旁遍布专门从事高考辅导的美术补习班。众多的美术补习班已成为弘大街区一道独有的风景线。然而,自2013年弘益大学美术学院取消专业技能考试后,美术补习班的数量正逐渐减少。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后现代风格的高档咖啡屋的亮相,弘大地区开始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媒体的报道。在有无数文艺届人士来来往往的街道上,出现了高雅古朴的主题咖啡屋和综合画廊,更加突显了自由精致的氛围。由艺术家亲自运营的咖啡屋也多了起来。从弘大正门到远东广播电视台和停车场的道路周围形成了一条咖啡屋街,被称为“毕加索街”。

与此同时,消费文化的泛滥也引起了人们的忧虑。自1993年起,弘益大学美术学院的学生开始举办“街头艺术展”,目的在于保护弘大文化的特性与健康的大学文化。每年,学生们都会在围墙上绘制壁画,由此形成了一条“壁画街”。

弘大俱乐部街有许多现场俱乐部。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到21世纪初,这些俱乐部曾经是独立音乐的前沿阵地。今年即将迎来成立20周年且被誉为“摇滚乐胜地”的FF俱乐部便是其中之一,“哭泣的坚果”以及“首尔电子乐队”等摇滚乐队都在此表演。

对同质性的抵制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弘大地区出现多家现场俱乐部,这些俱乐部开始在社区文化中扮演核心角色。俱乐部文化是由此前已形成的美术文化与新兴消费文化相结合而产生的,1992年创办的咖啡屋“发电厂”便是一个典型个案。店主原本从事音乐创作,他的工作室后来演变成酒吧,具有了舞厅的雏形。1994年,“药物”等现场俱乐部因具有实验性和挑战性的表演而得以蓬勃发展。俱乐部为那些寻求另类娱乐文化的人群提供了出口。从21世纪初开始,为了强化俱乐部的特性,多种庆典活动以俱乐部为中心展开。

如此,弘大街区逐渐发展成为综合文化地区。2002年,韩日世界杯开幕,政府支持的公共项目随之正式启动,弘大街区被改造成文化旅游地区。这加速了弘大文化从仅受到少数拥趸喜爱的文化向大众化和旅游产品化的转变。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反作用。一方面,一些人试图拯救因租金上涨而濒临倒闭的小剧场或面临拆除危机的演出场馆。另一方面,首尔艺穗节、韩国实验艺术节、Wow图书节等不同领域的地下庆典活动纷纷亮相。

虽然作出了这些努力,但庞大资本的涌入还是导致许多文化设施关门歇业。曾在弘大文化形成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的参与者正在不断消失。尽管面临危机,弘大文化仍然在抵制商业同质化的同时积极进行自我变革。这是因为长期积累的文化底蕴依然存在。活跃在各个领域的文化生产者正在不断重构弘大文化的多层次生态系统。因为有他们,“弘大色彩”才不会消失,才会一直延续下去。(宋贞子译)

李武容 全南大学文化研究生院教授
韩鼎铉 摄影师

전체메뉴

전체메뉴 닫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