메인메뉴 바로가기본문으로 바로가기

커버스토리 칼럼 게시판 > 상세화면

2016 AUTUMN

特辑

透过铁丝网看到的非军事区特辑 3通过视觉艺术,重新认识最后一个冷战现场——策展人金宣廷讲述的“真实非军事区项目”

“真实非军事区项目”是用现代美术阐释和记录朝韩非军事区(DMZ)及其边境地区多元意义的企划。2012年,该项目利用江原道铁原安保观光路线的部分设施,首次举办了特定场域展示会,之后又持续举办了多种实验性展示会和学术论坛。

马格努斯•贝尔托斯的影像装置作品《胜利的呐喊》(2015)通过并排对比的手法,展示了平壤和首尔的两个战争纪念馆纪念战争的不同方式。

非 军事区是一个矛盾空间。朝鲜战争后,在军事缓冲地带两边仍然互对枪口,形成了军事对峙。由于没有人迹,那里成了稀有动植物栖息的生态宝地。但随时都有可能发生的冲突,也让它成为了世界上最危险的边境地区。非军事区南侧分界线以南的一段区域内设有“民间人士出入控制线”,韩国最北端的村落就坐落在那里。当地的居民在那里耕田种地,过着平凡的生活。“ 真实非军事区项目”超越非军事区的政治、军事含义,着重挖掘其矛盾性。
策展人金宣廷(现代艺术空间)总裁是最初构想和负责该项目的人。她这样谈到项目的策划意图“: 1953年,美国、联合国、朝鲜和中国出面签署了《朝鲜停战协定》,却没有韩国。回顾一下韩国无法发挥主导作用的历史,我们想通过这个项目,在我们的主导下重新阐释非军事区的意义。”我们采访了金宣廷女士,听她讲述作为参与艺术家是如何看待非军事区的。

分裂的“再定义”
高美锡: 为什么是非军事区? 把争议区域策划成艺术项目的契机是什么?金宣廷: 2008年,我负责策划日本艺术家宫岛达南的“边境”主题展示会。“3”和“8”象征着以边境地区坡州临津阁和涟川台风瞭望台为背景的北纬38度线。当时我们用油漆在人体上涂上这两个数字,然后进行拍摄。在为准备展示会画稿而进行的社会调查中,我惭愧地意识到虽然是一个韩国人,可自己对非军事区一点都不关心,也对它一无所知。
从此之后,我立下目标要收集有关非军事区的记录和艺术作品,于是构想出了为期十年的项目。该项目一开始就考虑到不仅有国内艺术家,而且还会有海外艺术家参与到其中,有关非军事区的资料调查和研究是同时进行的。我们通过涉及看待军事分界线的观念、分裂造成的社会政治状况、环境问题等内容,不断扩展自己的视野,还在首尔的善宰艺术中心举办各种演出、作者见面会、研讨会等与展示会相关的现场活动。
“真实非军事区项目”的主舞台是江原道铁原郡。1945年光复不久,朝鲜半岛就按38线被划为两部分,铁原也被划到苏联军管辖范围之内。当时建立的劳动党大楼等共产党政权设施,停战之后划给韩国。铁原占整个非军事区的三分之一,以南为韩国铁原郡,以北则为朝鲜铁原郡。朝鲜战争时期,铁原是掌握中部战线的战略要地,也是最大激战地之一,被比做“铁三角”。铁原位于朝鲜半岛的正中央,一度作为物流与交通中枢而繁盛,后来战争使这个地区几乎化为废墟。

与当地居民们的沟通
高美锡: 目前为止,该项目曾出现过什么变化?金宣廷: 第一年,我们主要在人们难以接近的边境地带举办展示会,时间也很短。因为当时场地用的是铁原郡安保观光路线内的部分设施,甚至还在地洞深处设置展示会场,所以不容易走近大众。“真实非军事区项目”并不是把老作品照搬过来展示,大部分都是推出新作品。因此,艺术家们也需要花时间去了解非军事区。长时间筹备的展示会,却在短时间内结束,总觉得有点失落。以前每年都是在修改、补充完活动内容后,才能在得到出入许可的区域举办展示会。现在,展示会场渐渐转移到了所有人都能去的地方。项目得到了地方财政支援,遗憾的是当地居民却没办法去观看。所以,2015年干脆把展示会场搬到了当地居民和休假的军人经常去的东松邑。

策展人金宣廷(最右侧)在位于铁原郡的日治时期冰窖所在地与参加“真实非军事区项目”的作家们交谈,冰窖在朝鲜战争时期被毁坏,只剩下了残墙。

高美锡: 感觉这个项目的重点不在边境,而是为了渗入到边境地区居民们的日常生活。金宣廷: 因为是在公共场合展开的公共美术项目,所以重视活动的延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它不单单局限在一次性的活动,而是坚持年复一年积极地去和居民们进行亲密的沟通。2015年,我们在东松邑地区的市场、教堂、汽车客运站和一些空闲设施举办了“真实非军事区项目2015 :同送岁月”。展示会场从“民间人士出入控制线”里外受限制的场所转移到商业和文化设施密集的场所,这样一来,与当地居民们直接沟通的机会也慢慢变得多了。高美锡: “ 民间人士出入控制线村落居住项目”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开展的吗?金宣廷: 2014年,我们改造了铁原郡东松邑阳地里的空房,启动了“阳地里居住项目”。参加这个项目的海内外艺术家和研究者在那里一起生活并参与项目活动,目前已有十个人参与过此项目。这个小村落,原本是1970年代为了对朝宣传而建起来的,目前有75户家庭和130多名居民居住在这里。起初,当地居民和艺术家们关系很生疏,不过他们现在相处得很好。艺术家们在当地居民的帮助下都会耕田种地了。有一个阿根廷艺术家正在和当地居民一起举办猪肉烧烤聚会,把居民作为主人公拍入作品。

在铁原阳地里——民间人士出入控制线内的一个村庄——的废弃碾米厂里,大提琴演奏家李玉庆在进行即兴表演《破碎的天空》。

局外人与局内人的不同观点
高美锡: 可以看出,这个项目既想体现韩国的特殊国情,又努力去捕捉区域性和普遍性。金宣廷: 非军事区是战争与国际形势复杂交织在一起产生的“边境”问题,它是全世界人民一起分享和共鸣的热点话题。越南在1975年统一之前,沿着北纬17度线,南北之间有过非军事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也出现过东西分裂的局面。不过柏林墙倒塌,界限也不复存在了。叙利亚和以色列之间、伊拉克与科威特之间的非军事区是根据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决议划定的。不管是从地理空间上还是心理上,划分领土或人群的边界这一主题始终有效。跨过冷战时代,当今社会围绕难民发生的尖锐矛盾,也说明了这一点。高美锡: 海内外艺术家对非军事区有什么不同的观点?金宣廷: 国内的艺术家在学生时代受过反共教育,现在正努力重新看待这熟悉的状况。海外的艺术家用自己独有的观点解释非军事区,他们在更广阔的背景下去分析。大多数参与者一直都对国家、民族、意识形态等界限问题比较关注,他们思考着怎样把这些自己关注的问题与非军事区联系起来。还有很多人热衷于寻找军队文化之类的韩国独有文化特征。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非军事区存在于冰冷的战争与温暖的和平之间,国际视角、局外人的视线有助于全面了解非军事区。

阿尔瑙特·米克的影像作品《冰激凌山》(2014-2015)以江原道铁原非军事区的边界地区插松峰为背景,通过描写年轻人的愉快郊游由于紧张而变形的故事,表达了南北之间的警戒与对立。

值得留念的作品
高美锡: 哪位海外艺术家的作品给您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金宣廷: 荷兰艺术家阿尔瑙特·米克拿到项目资金,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自己的视频作品《冰淇淋山》。作品用冰淇淋比喻一座山受到激烈的炮击之后融化的样子,意在展现“美丽山坡所在的那个地方,含有沉重的历史意义。”
瑞典艺术家马格努斯•贝尔特斯的作品《胜利的呐喊》因拍摄首尔战争纪念馆和平壤祖国解放战争胜利纪念馆而成为焦点。这部作品告诉我们,朝韩双方的战争纪念馆如何站在不同的角度诠释南北对峙状况。平壤纪念馆里装饰有40名画家画出来的背景壁画,还有坦克、吉普车等战利品真品。首尔的纪念馆则采用特殊效果,制作出犹如电脑游戏般的立体透视模型。作者对此印象深刻,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压缩到并排的两个窗口中。
德国艺术家因戈·尼尔曼访问朝韩后,着手撰写一本名为《解决方案 264-274:训练国家》的书。他在书中讲述了为统一半岛而准备的11种方案。2014年,因戈·尼尔曼参加“阳地里居住项目”,亲自给大家朗诵了书稿的第一章。 2015年,书稿正式出版。我还记得因戈·尼尔曼接受采访时说道:“韩国好像把非军事区开发成了战争旅游产品,而朝鲜整个国家就像一个战争主题公园。”高美锡: 海外的艺术家平时只能在新闻中接触到非军事区,亲自去体验之后,会关注哪些内容?金宣廷: 每个艺术家的关注点都不一样。例如,有的艺术家关注非军事区自然环境成为重要生态地区之事,又有些艺术家展望遥远未来,比如“朝韩居民共同之家”和“朝韩居民共同组装的用零部件制作的作品”。

卢淳泽的摄影装置作品《想活下来与一旦到达》(2012)。这组照片拍摄于铁原和平瞭望台顶,那里可以将北方的平康高原尽收眼底,其中一张照片拍摄的是禁止照相的警示牌和军人的背影,这张照片就挂在了照片里展示的那个场所。作家这样说道:“在韩国,分裂警戒线已经成为本国人和外国人都会参观的景点。参观这样特别地方的人需要做的是什么呢?就是观看、拍照。”

“韩国好像把非军事区开发成了战争旅游产品,而朝鲜整个国家就是一个战争主题公园。”——因戈·尼尔曼(小说家、项目参与艺术家)

高美锡: 能否介绍一下国内艺术家的作品?金宣廷: 国内的艺术家让人们想到了边境地带凸显出的过往历史以及当今生活、紧张和日常共存的局面。林珉旭用档案的形式把传闻中战后在铁原水务局被屠杀的300人的有关记录展示出来。具贞娥用铁原的象征物玄武岩在和平广场展示了自己的装置作品。摄影记者出身的卢淳泽捕捉了进入非军事区地洞的游客背影,发表了一些运用记者视角的摄影作品。但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亲自来观看和体验非军事区,一同思考一下这个项目为什么,又是如何通过国际视角去探讨地区性问题。
金宣廷正在开拓视觉艺术、建筑、音乐、人文学、社会科学相互合作之路。她今年不打算单独举办“真实非军事区项目”的展示会,而是着手准备明年启动能永久保留下去的“展示亭项目”,并下定决心把原定十年的项目更长久地发展下去。
“真实非军事区项目”旨在成为有助于人们理解韩国现代史和朝鲜半岛分裂的调查研究平台以及在世界史上的冷战遗址里举行的实验性艺术庆典。它的最终目标在于让人们“深度理解非军事区”,最终越过韩国,与世界各国人民的观点接轨来提供人类和平、共存的钥匙。如果能实现这一目标,必将会为反思非军事区这一物理边界和虽然看不到却存在于我们内心的心理边界提供契机。(李华译)

高美锡《东亚日报》评论员

전체메뉴

전체메뉴 닫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