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济通过吸收中国先进文化,不断提高本国文化水准,创造了固有而独特的文化繁荣。之后,又开展文化外交,将这些文化输出到邻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百济向日本传播文明与技术,同时接受日本的军事支援,双方相辅相成。时至今日,日本列岛还留存着很多紧密交流的痕迹。
奈良法隆寺大宝藏院内供奉的百济观音像,7世纪初中期制造,高209厘米。奇特的背光、八头身的细长身材、圆润的肩膀和腰部线条、优雅的笑容,真实地体现出百济佛像的特点。
公元663年10月4日,锦江河口。最后的决战即将到来,百济长达七个世纪的命脉存续系于此役。公元660年,百济首都扶余沦陷,义慈王最终投降。但是,各地致力于重整河山的复国运动仍持续不断。复国军请求其同盟国日本派兵援助。日本分两批共派出四万余兵力。
百济-日本联军和新罗-唐朝联军在海陆展开了两天的激战,堪称古代东亚史上最大的国际战争。结果是新罗-唐朝联军大获全胜。百济是文化强国,在朝鲜半岛三国中素以外交触角敏锐著称,却依然逃不过灭亡的悲惨命运。从某些方面来看,日本援军可以说是最后的希望,雄辨地证明了百济强劲的国际应变能力。百济灭亡后,与日本的紧密关系保持了下来。公元815年,日本的名门望族根据天皇的命令整理家谱,编撰了《新撰姓氏录》。根据统计结果,有三分之一为移民,其中大部分的根又源于百济。古代日本通过与百济的交流涵养文化,夯实国家基础。从公元9世纪初来看,日本统治阶层的支柱之一实为百济移民后代。三次大规模迁居百济人曾三次大规模渡过“玄海滩”(朝鲜半岛南部与日本九洲地区西部之间的海域)。第一次迁居发生在公元4世纪中叶之后,其时百济与高句丽之间战事不断,为了增强国防力量,百济积极谋求与日本拉紧纽带关系。在这种国际形势下,百济将阿直歧和王仁两位学者派往了日本。阿直歧先带了两匹马渡海赴日,向日本人传授了马术。他通晓儒学典籍,成为太子的老师。在阿直歧的推荐下,王仁博士也接受日方邀请赴日教授汉字,特别是汉字和儒学中具有象征意义的《千字文》和《论语》。日本人所说的和迩吉师正是指王仁。此后,王仁的后裔世世传承,在日本宫中从事文书编撰和记录、出纳及财政等工作,在日本列岛扎下根来。
公元475年,百济首都慰礼城(首尔)被日渐隆盛的高句丽攻陷,不得不迁都至南面的公州。第二次大规模迁居与此有关。
位于大阪府枚方市的百济王神社是百济王族的氏族宗庙。7世纪时,百济王族后裔开始移居大阪市南部,8世纪时又搬迁聚居于此,建造了供奉历代百济王牌位的百济寺和这座宗庙,后来不幸毁于大火,现在的这座宗庙是2002年重建的。
百济受到高句丽的威胁,与日本进一步拉紧同盟关系。百济获得日本军事支援的代价就是向日本大举派遣已掌握先进文明的专家。特别是武宁王(公元501-523年在位)和圣王(公元525-554年在位)统治期间,百济与日本间的交流尤为活跃,日本在这一时期开始接受佛教。很多具备新技术和学识的技术人员及专家从百济向日本集体迁居,其中包括佛教工匠。
多亏他们的积极作用,日本列岛得以摆脱了此前的“豪族联合制”,构建起国家的基本框架,也成就了飞鸟时代佛教文化的繁荣发展。公元8世纪末,日本从奈良迁都京都,从此进入平安时代。其时,桓武天皇的母亲就是百济武宁王的后裔。2001年,明仁天皇公开提及了上述事实,一时间成为热议话题。
在百济灭亡前后,以王族为首的统济阶层大批迁居日本列岛,找寻新的栖身之地,形成又一次高潮。根据《日本书纪》对公元663年的记载,这些人一边呼天抢地哀叹“百济今日命脉已尽,怎能重回祖坟所在之地?”一边登上了撤往日本的船只。有确切史料记载的人数就超过了3000人,其中60余人属于高官。7世纪后期,他们成为日本古代中央集权国家建设的核心技术官僚,名垂史册。
4世纪中叶,王仁博士带着《千字文》和《论语》赴日,对日本古代文化的形成做出了巨大贡献。据考证,王仁博士死后被埋葬于日本大阪府枚方市,其墓地被指定为大阪府历史遗迹,碑石上刻有“王仁博士之墓”的字样。
百济佛教和飞鸟文化
此前,佛教已经通过被译成汉文的佛经传入朝鲜半岛,朝鲜半岛由此实现了思想的统一、王权的强化以及文化的发展。日本亦是如此。根据隋朝史书记载,日本是从百济学习佛经之后才有了文字。公元6世纪中叶,百济成王第一次向日本传去了佛像和佛经,并在此后不遗余力地向对方提供人力支援,直至佛教扎根日本。在迄今历史最为悠久的寺庙——飞鸟寺建造过程中,百济不仅将僧侣,还将建筑师和画家一并派到了日本。据说,当飞鸟寺竣工时,当时有100多名日本官员穿上了百济的服饰,喜不自禁。早期的日本佛教以与百济的紧密交流为基础,形成了以飞鸟为中心的基本架构。
百济不仅在对日外交中积极输出汉字和佛教,还在中国与日本之间担当起多种文化传播的桥梁作用。举例而言,“钗”是指呈U字型的金属簪子。
据推测,早在3世纪之后就出现在中国古墓里的“钗”是经过百济传入日本的,因为在近畿地区(东京、大阪、神户附近)的百济古坟里经常发现这一随葬品。有趣的是,寓居日本列岛的百济人居然带来了当时的东亚顶级时尚饰品。两尊佛像的微笑如前所述,复国运动以失败告终,现实中的百济已经消亡。然而,曾经傲为文化强国的百济却在日本列岛重现光芒。奈良的东大寺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佛教文化宝库,百济的痕迹无处不在。制作东大寺的象征——国宝级大佛的就是国家灭亡后逃至日本的百济人的子孙。百济王族后裔在日本开采金矿,曾捐黄金用于给大佛镀金。历经千锤百炼的百济佛教文化精髓在日本大地上生根发芽,其命脉绵延不绝。
来自百济的“渡倭人”(指东渡日本的朝鲜半岛人)大体上分为两大势力集团。一支是定居在大阪府和奈良县等畿内地区的“汉”氏,大多是从事马具、织物、陶器、打铁等的手艺人。另一支与汉氏家族并立山头的是“秦”氏,居住在京都府一带,主要擅长养蚕、织物、治水等领域。他们的子孙分化为多种姓氏。据称,1994年担任第八十任日本首相的羽田孜就是他们的后代。
603年建寺的日本广隆寺原本为秦氏的“氏寺”。位于京都北面的这一古刹内有六座佛像被指定为国宝,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木雕弥勒半珈思惟像。长久以来,这尊悲悯人间疾苦而沉浸于幽思之中的佛像令无数人为之倾倒,被著名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赞誉为“充分再现人性的最高表现”。在首尔的国立中央博物馆内现有一尊被指定为韩国国宝八十三号的金铜弥勒半珈思惟像,与日本的那尊佛像犹如孪生。两尊佛像的微笑实在太过相似,甚至都是不清楚是在哪里、由谁制作的。对于这两尊极为相似佛像制作者到底是新罗人还是百济人,一直争论不断。然而,那恬静微笑期待收纳的,分明是全人类的救赎,已经超越了百济、新罗和日本。
百济学校位于大阪府南部东住吉区。除此之外,这一地区还有很多以“百济”命名的车站和学校等,现在也是韩国在日侨胞最多的聚居地。
寻觅百济人的气息
在日本的百济遗迹散见于近畿全域。让我们从日本西部的门户——关西国际机场出发,来作几日百济漫步游吧。
最先去的地方就是日本的第二大城市——大阪。百济灭亡后,义慈王的儿子禅广在日本度过余生。他用“百济王”作为姓氏。以他为首的百济王族后裔与其他移民一起在此前“渡倭人”聚居的大阪市南部的百济郡安顿下来。此地如今已更名为“生野”,仍有很多日裔朝鲜人生活在这里。附近很容易找到带有“百济”名称的车站、桥梁或是小学。
百济王的曾孙敬福将聚居点移到了大阪北部的枚方市。奈良东大寺大佛建造时的捐金人士就是敬福。他建造了氏族宗庙——百济寺,却不幸毁于大火。原址现在成为一座公园,附近是同一时期建造、后又改建过的百济王神社。
接着,让我们造访一下奈良。位于奈良南边的飞鸟虽然有飞鸟寺,但难觅百济踪迹。这是因为随着迁都奈良,百济人的寺庙也搬迁了过去,在新址上建起了元兴寺。在奈良时代,元兴寺与东大寺、兴福寺同为名闻遐迩的大寺庙,却在中世纪之后衰落至今。一定要仔细观察一下国宝——大殿屋顶上的瓦片,因为由飞鸟时代的百济工匠制作的瓦片有一部分留存了下来。
离元兴寺不远的是东大寺,观览之后就移步前往法隆寺。宽敞的寺院内有不计其数的国宝。如果想要感受百济文化的芬芳,就绝不可错过百济观音像。这尊木雕高两米,以其精美绝仑的人体之美博得赞誉无数,也唤起了人们艺术创作的灵感。1997年,法国和日本举办两国国宝级艺术品交流展出活动期间,这尊百济观音像曾经在卢浮宫展出过。
现在,让我们乘上开往京都的火车,一路向北。有句话说,没去过清水寺,就别说去过京都。这座寺庙同样与百济不无渊源。在桓武天皇时代,坂上田村麻吕是征服东北地区的英雄,同时他也是创建清水寺的实际主导者。国宝——清水寺大殿就是由他的住宅改建而成的。坂上这个姓氏也是从前文所述的汉氏家族中分出来的一支。百济王族后裔成为天皇外戚之后,他们一直担任军中要职,开启了平安时代,也开创了日本新的未来。
最后,让我们沿逆时针方向转向京都市内,去造访广隆寺。请多看一看木雕弥勒半珈思惟像等佛像,仔细品味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那些百济遗民们的哀怨之情。
复国运动以失败告终,现实中的百济已经消亡。然而,曾经傲为文化强国的百济却在日本列岛重现光芒。历经千锤百炼的百济佛教文化精髓在日本大地上生根发芽,其命脉绵延不绝。
奈良元兴寺大殿(右)和禅堂屋顶的瓦片中还保留了一部分飞鸟时代百济工匠们的劳动果实。6世纪末,日本第一个寺院飞鸟寺是采用百济人的技术建造的,公元718年,随着都城迁至平城京,改称为元兴寺。
奈良法隆寺的五层塔,高约32.5米。法隆寺建成于公元607年,670年被大火烧毁,8世纪重建时修建此塔,采用7世纪百济木塔造型。
未来的心愿
随着百济和日本之间同盟的瓦解,联结古代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的纽带也消失了。而这一不幸的决裂也为此后的朝日关系蒙上了阴影。16世纪末,日本侵略朝鲜,给后者造成了极大的人员及物资损害。1910年,日本强制将大韩帝国变为自己的殖民地,之后36年的殖民统治给朝鲜半岛带来了无法完整愈合的历史创伤,至今仍在隐隐作痛。将来,朝鲜半岛将如何与日本列岛相处?重拾1500年前朝日两国祖先的开放性、友谊和国际性,也许有助于更快地找寻到答案。(白洁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