메인메뉴 바로가기본문으로 바로가기

커버스토리 칼럼 게시판 > 상세화면

2019 SPRING

特辑 : 走向近代性之路 - 20世纪黎明中的韩国

贞洞: 梦断近代,余韵犹存

位于首尔老城区中心的贞洞,是大韩帝国的诞生地,也是西方公使、基督教传教士和技术顾问的第一个家。这块飞地成为展示大韩帝国竭力效仿的西方近代化的橱窗。然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占粉碎了其成为独立强国的梦想。大韩帝国仅仅维持了13年便在1910年终结。

位于首尔旧城中心的德寿宫正殿周围, 林立着传统楼阁和20世纪初建造的西式 建筑。1897年,朝鲜第二十六代君主高 宗在此宣布大韩帝国成立并积极开展外 交活动。他于1910年被迫签订韩日合并 条约,韩国主权被日本强行掠夺。 © 德寿宫管理所

19世纪80年代,朝鲜半岛向西方开放门户,贞洞从此发生了永远的改变。从传统上讲,宫廷的官员和贵族都在国王所居的景福宫附近安家。同样,来自西方诸国的使节急于与宫廷建立联系,纷纷向贞洞聚集。

最早入驻这里的是首任美国驻韩公使福德。1882年,《朝美修好通商条约》(又称《薛斐尔条约》)签订,美国派遣福德建立美国公使馆。他在1884年购买了朝鲜王妃闵妃亲戚家位于贞洞的一座新建的房产,作为最早的美国公使馆。很快,英国、俄罗斯和法国等各国公使接踵而至。他们在此大兴土木,修建宏伟巨制的西式建筑以炫耀本国的财富和实力。唯有美国与众不同,在一座传统韩式房子里开设了公使馆。现在,这所建筑坐落在美国驻韩大使官邸内,仍然作为美国政府拥有的最早的海外资产之一被使用。

随着这里变成了外交活动的蜂巢,贞洞被称为“公使馆区”或“公使馆街”。 酒店、商店等也逐渐入驻,以迎合外交使团及其来访者的需要。事实上,大凡常驻首尔的西方人都定居在贞洞,这使贞洞面貌大为改观。

新的入驻者包括基督教传教士。美北长老会和美以美会在美国公使馆边上建立起传教基地。传教士运营的培材学校、梨花学堂、儆新学校等近代教育机构和医院也陆续开张。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传教士为女子教育所做的不懈努力。在当时,韩国的教育体制是不允许女子入学的。对于当时的韩国人来说,贞洞就是“近代”和“西方”的代表。

1911年,英亲王(前排中)在竣工的石造殿一层中央 大厅内与日本官僚合影。这座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最初 是高宗接见高官重臣和外国使节的地方,日本吞并朝鲜 之后改为美术馆,半岛光复之后成为美苏共同委员会的 会议场所。2014年恢复旧貌,作为“大韩帝国历史馆” 对外开放。 © 国立古宫博物馆

1903年,应美国驻韩公使霍勒斯•N•艾伦(安连, 右四)邀请,各国公使在美国公使馆举行会议后合影留 念。美国公使馆是最早在贞洞设立的外国公使馆,与其 他国家有所不同,该公馆设在传统韩屋内。

重塑国家
1897年,高宗皇帝宣布建立大韩帝国,试图将韩国重塑为国际法主导下的独立国家。大韩帝国的建立还结束了朝鲜王朝。朝鲜王朝从1392年开始统治朝鲜半岛,使之陷入了无法挽回的衰败。这位45岁的国王建年号“光武”(字面意思是“闪光的武士”),改称光武帝。他寄希望新王朝能带来一个繁荣和近代化的国家,来抑制周边国家对其主权的压力。

高宗还决定将位于贞洞的庆云宫改造为新皇宫。高宗皇帝自我标榜为开明君主,热衷于推进西式建筑,借助皇宫来显示大韩帝国致力于近代化的决心。传统式样的正殿中和殿象征着传统威权,新建的西式建筑则代表了国家的近代转型。

高宗在贞洞兴建新皇宫庆云宫,全力推动外交活动,期待列强们施以援手,最终却竹篮打水一场空。

1920年发行的《李王家纪念写真帖》中收录的高宗照 片。在海外列强干涉韩国内政的背景下,高宗曾孜孜不 倦地追求建立自主的近代国家。照片拍摄的是他1907年 被日本逼迫退位顺宗即位后摘掉头饰留着短发的容貌。 © 首尔历史博物馆

新建筑中有重明殿,它建在美国驻韩公使馆旁边,这座西式一层建筑最初是皇帝的书斋。遭受火灾之后,这里重新建成二层砖结构建筑。1904年后,重明殿最终成为高宗皇帝的日常起居之地。1905年9月,高宗在这座建筑的二层会见了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女儿爱丽丝•罗斯福。爱丽丝•罗斯福和战争部长威廉•霍华德•塔夫脱正率领一个外交随行团访问亚洲多国,高宗寄望于美国支持大韩帝国,于是对爱丽丝竭尽款待之能事,之后还将在这座楼里走廊拍摄的自己的照片作为礼物送给她。但是,在随行团访问日本时,塔夫脱没有反对日本要把朝鲜半岛变成日本的受保护国以稳定东亚的主张。

另一座二层建筑是惇德殿。这座建筑是在1901年建造的,计划在高宗登基四十周年时用于接待前来参加庆典的国际贵宾。虽然庆典最终被取消了,但这座结合了文艺复兴和哥特式建筑风格的西式建筑,多次被皇帝用做接见外宾或者宴请穿着燕尾服的高官达人们的场地。

石造殿是德寿宫内现存规模最大的西式建筑。两名英国人对石造殿的建成起了推动作用。朝鲜海关税务司柏卓安倡议建造,由当时活跃于上海的英国建筑师J.R.哈丁负责设计。高宗不顾财政紧张,对这座足以彰显大韩帝国近代性、新古典主义风格的雄伟石建筑寄予了很大期待。这座建筑工期长达10年,直到1910年6月朝鲜半岛沦为日本殖民地前夕才得以竣工。

大韩帝国时期也推进了不少重大开发项目。知识分子和官员们越来越意识到其他国家正在进行近代化,韩国已是工业革命的迟到者。时任汉城判尹的李采渊曾在大韩帝国驻美公使馆工作过,他以美国首都华盛顿为模板,主持起草了一项重大城市开发计划。

高宗还动用内帑金,出资成立“汉城电气会社”,开展电车、电气、电话和自来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1898年,自首尔西端西大门到首尔东端清凉里的全长约8公里的首条电车线路开通。这是京都之后全亚洲第二条电车线路。1900年,穿城而过的主干道——钟路大街安装了路灯,照亮了首尔夜晚的街道。

外交活动的中心
高宗自19世纪80年代推行开化政策之时起,便愿意接受西方文明,并从基督教传教士、西方外交官和旅行家那里获取信息。他将电灯和电话引入宫内,喜欢西方生活习惯,比如爱喝咖啡和香槟。他会见各国外交官时穿着普鲁士式制服,并为来宾准备西式宴会和法式大餐。

高宗宫廷内专门负责接待外宾的是驻韩俄罗斯公使卡尔•韦贝的小姨子安托瓦妮特•桑塔格。这位德裔俄罗斯女性从高宗那里得到了一块位于贞洞的赏地,建起了一座桑塔格饭店并投入运营。为了推行近代化政策,高宗皇帝还雇佣了200多名西方人,作为政府各个部门的顾问和基础设施和交通建设的技术人员。这些人在为大韩帝国提供咨询中引入了西方制度,但是以本国利益优先。他们大多居住在贞洞,与外交官、传教士们是邻居,为最初的大韩帝国的外国人社区增添了新的成分。

为了成为国际社会的一员,大韩帝国做出了不懈的努力,贞洞成为正式或非正式的外交活动中心。大韩帝国于1887年向美国华盛顿派遣了第一位常驻外交官,之后又向俄罗斯、法国、英国及德国等多个欧洲国家派驻了特命全权公使,并设立了常驻外交公馆。此外,高宗还派出自己的近臣闵泳焕作为特使分别在1896年出席了俄罗斯皇帝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和在1897年出席了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六十周年庆典。

在加入国际条约方面,大韩帝国1899年成为万国邮政联盟成员国,1903年成为《日内瓦公约》签约国。但是,1899年26国代表为谋求和平解决国际争端聚在一起召开第一次海牙和平会议时,大韩帝国受到冷落。1902年2月,为了防止日本侵犯半岛主权,韩国以大韩帝国的名义提交了加入申请书。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前夕,大韩帝国于1月21日通过派往中国芝罘的使臣致函世界诸强,宣布战时中立,试图避免日本对其外交活动的无休止的监视。据说,这份中立宣言是在高宗心腹李容翊的主管下,由宫内官在两个欧洲人——即法语教师埃米尔•马特尔和比利时顾问的协助下起草完成的。法国驻韩国公使馆代理公使丰特奈将中立宣言翻译成法文,法国驻芝罘副领事亲自发电。但是,这一努力是徒劳的。日本在与俄开战的同时,也向半岛派出数万名军人,强行对大韩帝国实行非法军事占领。

然而,国际社会却对日本违反国际法的行径置若罔闻。事实上,日本通过第二次英日同盟和《塔夫脱-桂太郎备忘录》得到了英美两国的支持,因为这两项协约保护了英美两国在中国和半岛的利益。美国总统罗斯福为了仲裁俄日媾和谈判,促成双方签署了《朴茨茅斯和约》,也因此在1906年成为首个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美国人。这项和约没有涉及日本在半岛的存在,因此美国、英国和俄罗斯实际上承认了日本对大韩帝国的权力要求。

1905年,刚刚在日俄战争中获胜成为世界新列强的日本逼迫大韩帝国签署保护条约。高宗皇帝始终拒绝签订该条约,但是在日本特派驻韩大使伊藤博文胁迫下,大韩帝国内阁八大臣中有五人签订了该条约。按照国际法,该条约是无效的,因为它是在武力威胁下签订的。但是,日本急急忙忙向国际社会公布了该条约,将大韩帝国变成了自己的保护国。

重明殿建于1899年,最初用作皇家图书馆。自1904年起, 成为高宗的办公兼起居场所。1905年,日本殖民者在此签署 了剥夺大韩帝国外交权的乙巳勒约(即《乙巳条约》)。现位 于德寿宫外西侧。

1938年出版的由日本殖民历史学者小田省吾编著的《德寿 宫史》中收录了重明殿的照片。1925年火灾后重建,二层建 筑形式变化很大。© 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

主权沦丧的见证地
保护国条约签订后不久,美国驻韩公使馆副领事威拉德•斯德雷特亲眼目睹了荷枪实弹的日本军人重兵把守重明殿前院的场景。保护条约公布后,美国第一个决定撤公使馆。其他列强听到消息后也都毫不迟疑地撤馆。只有与俄罗斯签订军事同盟关系的法国坚持到最后才撤馆。

高宗在贞洞兴建新皇宫庆云宫,全力推动外交活动,期待列强们施以援手,最终却竹篮打水一场空。他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现实:世界列强不会始终保护羸弱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即便如此,不屈不挠的高宗仍旧努力说服国际社会。在前美国驻韩公使、医生和传教士安连(霍勒斯•艾伦)的帮助下,高宗请求美国介入半岛问题,却未得到回应。之后,高宗通过美国传教士和教育家讫法(霍默•赫尔伯特)向美国、英国、德国、俄罗斯、奥地利、匈牙利、意大利、比利时等国家的元首发去了亲笔信,但是他们不想牵扯进来阻止日本的领土野心。总之,他声称保护条约系被迫签订,在国际法上属于无效,但是列强却置若罔闻。他还向海牙常设仲裁法庭提起诉讼,但全部徒劳无获。

高宗做出的最后一搏是向1907年6月至10月召开、44个国家派代表出席的第二次海牙和平会议派出其心腹李相卨、李儁、李玮钟三人组成的特使团。这个使团未经宣布,三位密使悄悄取道俄罗斯抵达海牙。但是,他们被禁止出席会议,不得不向前来报道大会的国际新闻媒体传达了他们要求国际社会干预的请求。但是,列强们对大韩帝国的处境再一次置若罔闻。

日本人就海牙密使团一事惩戒高宗皇帝,在1907年7月强迫高宗皇帝退位。虽然高宗不愿意,仍被迫让位于皇太子,地点就在重明殿。大韩帝国末代皇帝顺宗即位后,便根据日本人的要求,移居到此前朝鲜王朝时代的传统王宫——昌德宫。高宗被废黜后,只身幽居在更名为德寿宫的庆云宫,直至1919年薨逝。人们怀疑他是被日本特务下毒致死,五个星期后,“三一运动”爆发。这是亚洲最早的民众大规模抵制日本殖民占领示威运动之一。

喧闹繁华的城市中央,德寿宫石墙边的蜿蜒小路,情致静 雅,很多人喜爱在这里散步。左边是德寿宫的后门,右边是美 国驻韩大使官邸。© 盖帝图像

皇帝薨逝之后
人去楼空之后,庆云宫被逐一拆除。日本人大幅缩减庆云宫的面积,拆毁了很多建筑。他们将高宗皇帝居住过的重明殿租借给外国人作为社交俱乐部;接待外宾用的惇德宫被拆除,在那里建起一家儿童游乐公园。上世纪30年代,日本人在德寿宫推进公园化工程,拆除了众多园内建筑,仅仅保留了中和殿和石造殿。大韩帝国的主权和国格被日本帝国主义者彻底摧毁,贞洞时代也在1910年随着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宣告结束。

今天,人们仍然记得曾经帮助高宗皇帝寻求国际支持的美国传教士讫法。他自始至终是韩国的朋友,去世后被安葬在首尔杨花津外国人墓地。贞洞已经成为一处闹中取静的安逸之乡。短命的大韩帝国皇宫的遗迹召唤着历史和建筑爱好者。银杏成荫,宫墙映衬下的贞洞街——该地一条狭窄蜿蜒的鹅卵石路,招呼行人迂回到另一个时代。1999年,首尔市政府将这条曾经充斥着西方人、然后是一个败落王朝的侍臣小路指定为第一条“美丽步行街”。(毕小乐译)


塔谷公园: “三一运动”的发源地

一百年前,首尔的第一座公园是滋生政治异见的温床。它也是反对日本殖民统治的“三一运动”的发源地,成为韩国为主权和民主共和制进行斗争的转折点。

1919年1月21日,高宗皇帝薨逝后的送葬队伍。由于盛传被日 本特务下毒致死,高宗皇帝之死成为“三一运动”的导火索。

1902年,弗朗兹•埃科特与大韩帝国侍卫联队军乐团成员在 塔谷公园八角亭举办音乐会后合影留念。前排中间戴礼帽者为 埃科特。 © 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

19世纪末,位于首尔钟路的塔谷公园是心怀怨气的市民讲台。事实上,社会改革让每一个人,甚至屠夫和传统社会的弃儿都有了发言权。演讲者倾诉完他们的不满和愿望之后,热情高涨,步行前往附近的庆云宫正门上疏。所有这一切在1905年至1910年由于日本吞并朝鲜半岛强行殖民化而告结束。

到1919年,民众压抑已久的情绪达到了沸点,他们开始抵制日本对朝鲜半岛事实上的军事统治。3月1日,主要由学生活动家起草的《独立宣言书》在塔谷公园第一次公开宣读。紧接着全国爆发了示威游行。尽管是非暴力的运动,日本军队仍然进行了大规模逮捕和枪杀,两个月之后平息了运动。然而,这场运动促成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并激发了其他处于殖民占领下的亚洲国家的民众运动。

市民的开放空间
1896年起,高宗积极推进城市改造事业,塔谷公园成为其中的一环。他的财政顾问北爱尔兰人柏卓安在世纪之交将大约两公顷的园觉寺旧址改建为首尔第一座西式公园。这个周围是简陋房屋的紧凑场所叫做“宝塔园”,以示对寺院内十层石塔的敬重。该塔被指定为第2号国宝,至今仍矗立在园内。1991年,公园正式更名为“塔谷公园”,“塔谷”的意思是“坐拥佛塔的村庄”。

1902年,为筹备高宗登基四十周年庆典,在塔谷公园里修建了八角亭。韩国历史上首次面向市民的西式音乐会就是在这里举办的,这里还是1919年3月1日首次公开宣读《独立宣言书》的地方。

高宗皇帝登基四十周年庆典活动之际,德国作曲家弗朗茨•埃科特受大韩帝国之邀来韩组建乐团,此前他曾在日本承担过此任。埃科特1901年初抵达韩国,组建了能演奏西洋乐器的军乐团,在公园定期为居住在贞洞一带的外国人演奏西洋音乐。

翌年,埃科特创作了国歌《大韩帝国爱国歌》。国歌采用西方音阶和旋律,填入韩文歌词,1902年9月2日在高宗皇帝诞辰庆典上首次演奏。这首曲子在国庆日、皇室活动以及各级学校内演奏,与太极旗一道,激发起大韩帝国臣民们的爱国心。埃科特因此受到褒奖,荣获“大韩帝国勋三等太极章”,1916年去世后葬于首尔杨花津外国人墓地。

1910年日本吞并大韩帝国后,这首歌因为含有“愿上帝助吾皇,长世威耀寰宇”的内容而被禁,代之以埃科特1880年改编的日本国歌。然而,此后流亡于夏威夷、中国和俄罗斯等地的韩国独立运动活动家仍继续传唱这首歌,不过歌词和曲调略微有些改动。

《三一独立宣言》是由33位民族代表签字宣告朝鲜独立的檄文。 1919年3月1日正午,这份宣言在塔谷公园宣读,揭开了全国性高 呼独立万岁(反日示威)运动的序幕。 © 独立纪念馆

废帝的葬礼
1919年1月21日,高宗皇帝突然死亡,享年67岁。他在日本殖民主义者强迫下退位后一直幽居于德寿宫(此前的庆云宫)。日本人对高宗皇帝下毒致其暴毙的传言迅速流传。全国各地的哀悼者向京城汇聚,准备参加预定于3月3日举行的葬礼。

3月1日是高宗出殡预演之日。这一天,京城医学专科学校的学生韩伟健以学生代表的身份登上八角亭,当众朗读了《独立宣言书》。接着,数以千计的私立及公立学校的学生走上街头进行反日游行,聚集在德寿宫正门前的哀悼人群也加入到游行队伍中,高喊“大韩独立万岁”。

这是 “三一运动”,又称“独立万岁运动”的发端。“三一运动”是日本殖民朝鲜半岛时期爆发的最大规模、最为激烈的全国性反日抗议。“三一运动”最初是由海外流亡人士、留学生、宗教领袖等知识分子策划和领导的,后因学生游行队伍和市民的大力参与,爆发为群众性运动。

就这样,塔谷公园为历史书写了新的一页。挣脱阶级社会桎梏、萌生近代市民意识的民众聚集在这里抗议日本统治,要求国家独立。作为这一运动的结果,同年4月大韩民国临时政府在中国上海宣告成立。它通过了一部民主共和制宪法,为1948年成立的新大韩民国奠定了基石。



群山:殖民近代化的象征

在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日本利用群山港将“朝鲜第一粮仓”——韩国湖南地区出产的大米运往日本。因此,群山沦为日本经济掠夺的牺牲品,但也不无悖谬意味地成为殖民近代化的象征。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群山港是往外运输大米的天然选择。群山港位于锦江口,上游不远便是黄海入口,肥沃的土地分布在美丽的江河流域。朝鲜大米对日出口起始于1876年的《江华岛条约》(又称《朝日修好条约》)。这是韩国被迫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的第一个。《江华岛条约》规定朝鲜大米和杂粮对日无限量、零关税出口。朝鲜政府后来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费尽周折修订了条约,禁止谷物出口。但是,日方却不断对此提出抗议并要求赔偿。

从半岛开埠到沦为日本殖民地的三十多年时间里,韩日间贸易主要是农产品大米和工业产品棉布相互交换。日本新兴工业地区生产的机织棉布大部分出口到朝鲜,朝鲜出口的大米成为日本工厂工人们的廉价粮食。

1926年,日本人为庆祝群山港 第三期建设开工而建了一座“米 塔”,共计动用了800多麻袋大 米。该工程一直持续至1933年, 建成三个可以储存25万麻袋大米 的仓库。 © 群山近代历史博物馆

掠夺粮食的现场
这一贸易结构导致了半岛沦为日本的粮食仓库及日本商品的出口市场。结果,朝鲜经常处于粮食匮乏状态,粮价大幅上涨。

青黄不接时,农民们只能“立稻先卖”,早早以低价将稻米抵押出去。等到了秋收季节,农民却没有自己吃的大米。随着物价的上升,贫农阶层和小贩及城市贫民的生活日益艰辛。1894年,湖南地区爆发了东学农民战争并席卷全国。这场运动的背景正是朝鲜开埠后粮食大量对日流出,农民的经济状况一落千丈。农民要求禁止外国商人随意进入内地从事商贸活动。

1899年,出于增加关税的目的,大韩帝国政府开放了群山港。朝鲜王朝时代,群山地区就设有漕仓,发挥着湖南漕运的枢纽作用。开埠以后,群山地区代理商和贸易商社盛极一时。大韩帝国以富国强兵为目标,实行增加产量振兴产业政策,给予部分代理商以营业特许权。代理商们向掌管皇室财政的宫内府缴纳税金来换取营业特许权,进而发展成近代贸易商社。因此,代理商和贸易商社成为政府的财政来源。

但是,1904-1905俄日战争之后,日本对半岛的侵略野心昭然若揭,大韩帝国的近代化进程因此中断。日本人在半岛设置了统监府,大批日本人开始进入半岛。群山港的朝鲜代理商们组织起行会或公司,想与日本商人展开对抗,无奈在资金实力方面难以抗衡。日本在1910年吞并半岛后,总督府对代理商行业加强管制,禁止朝鲜贸易公司在群山港口经营。

最终,以群山港为中心的锦江、万顷江和东进江流域大片土地被日本人攫取。日本人农场生产的稻米大量囤积在群山港,准备运往日本。据朝鲜总督府统计,1914年朝鲜对日本出口大米的总量中,有40.2%来自群山,33.5%来自釜山,14.7%来自仁川。

其时,日本人在群山一带掌握了高达80%的土地,日本大地主们的农场得到诸如藤本、大仓、三菱等日本大资本的资金支持。他们的目的是让朝鲜雇农干活,他们赚钱。

上世纪10年代,工人在群山港 口搬运出口日本的大米。日本利 用朝鲜的租佃制,掠夺大米,剥 削劳动力,并选定1899年开埠的 群山作为据点,将“谷仓”—— 湖南地区的大米海运到日本。© 群山近代历史博物馆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有将近 一万名日本人生活在群山市中 心。如今,还留存着一百多座当 时筑造的日式房屋。这些屋舍现 被改建成民宿或咖啡馆,也是曝 光率很高的电影取景地。© 悆未廊

近代化的遗迹
另一方面,群山成为了殖民近代化的象征。为了快速高效地将大米运往日本,这里从很早开始就构建了近代运输网络。1908年,日本殖民主义者修建了韩国国内第一条柏油马路(全州-群山区间,第26号国道)。1912年,连接益山与群山港的铁路建成,重要的日本人农场都有站点。群山港位于潮汐落差相当大的西海岸,因此还架设了一座浮桥。为了使朝鲜大米更加适合日本人的口味,港口周边出现了不少精米加工厂,还有一些酿酒厂。

现在,群山地区留存有不少日本统治时的历史遗迹,整个城市就是一座近代历史博物馆。仍然留存的建筑有日本人曾经生活过的高级住宅、专为日本人修建的东国寺、日本人运营的朝鲜银行和第18银行等。日本殖民统治时期还建造了铺有榻榻米的电影院,用于放映电影或上演戏剧。近来,知名面包店“李盛堂”前每天都排起长龙。这家1945年开张的面包店是接手一个日本家庭从20世纪初开始经营的名字叫做 “Izumoya” 的面包店。据说,这家面包店的招牌货红豆面包类似于日本小甜面包。

徐荣姬韩国产业技术大学近代史教授

전체메뉴

전체메뉴 닫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