메인메뉴 바로가기본문으로 바로가기

On the Road > 상세화면

2019 WINTER

故乡皆称 密阳

密阳是一座仅有10.8万人口的内陆小城,却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交通要塞。密阳位于釜山广域市西北部约47公里之外,距离首尔有四个多小时的车程。横贯城中的河流两岸,曾是旧石器时代人类聚居地,铁器时代遗址及朝鲜王朝后期儒林的根据地。如此浓厚的历史气息,吸收了源源不断的游客。

Wiyang Pond, in the northwestern part of Miryang, is a 63,000m² reservoir that dates back to the Silla period, when it provided water to farmers. It lost its purpose when Gasan Reservoir was built nearby in the 1940s, but became a popular tourist destination, owing to its lovely scenery surrounding Wanjae Pavilion, built in 1900.

有些城市,是靠一部电影留存在记忆中的。希望很多人能想起李沧东导演执导、于2007年上映的电影《密阳》。网络上介绍该电影的报道,对主演全道嬿的演技赞许有加,称其使人“毛骨悚然”。全道嬿也凭借这部电影,斩获第60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电影的开头,有这样一段对话。

“大叔,密阳是什么地方?”

“密阳是什么地方?咋说呢……经济一团糟,然后……支持大国家党……然后……离釜山近,口音也是釜山口音,有点急,我是说口音。人口原来是15万左右,最近减少到了10万……”

“大叔,您知道密阳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吗?”

“意思?我们过日子哪还想什么意思啊,就这么过呗。”

“汉字是秘密的密,阳光的阳,密之阳,不错吧?”

在一场车祸中失去丈夫的女主角,要带着幼小的儿子去往丈夫的故乡密阳。就在快要到达的时候,他们的车发生了故障,正在被清障车拖往修理站。

“你们是在旅游吧?”

“不是,要来密阳生活。”

她“为了生活”来到密阳,儿子却在这里被人拐走,惨遭杀害。大家为了谋求生计聚集于此,形成村落。种种生活条件左右着人们,不断摆弄着这群普通人的幸福和命运。这里给予一些人希望,也使另一些人痛苦难耐,只想早日逃离。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则是一个别无选择的苟活之地……从这一点来看,所有城市都可以叫密阳。

岭南楼是历史最悠久的韩国传统楼阁之一,位于密阳江一旁的高崖峭壁上。楼阁内挂着一幅幅朝鲜王朝时期知名文人墨客赞颂其风景的书法作品。

江之城

密阳临江而立,这恒久的条件造就了密阳的昨日与今天。江水自东向南蜿蜒而去,与洛东江合流后汇入南海。这条江,便是密阳江。密阳城位于密阳江北部。密阳的“阳”固然有“阳光”之意,但在河流名后时,则意指“江的北边”。北依山,南傍水,光照之充足无需多言。

有关密阳地名的最初记载,来源于3世纪中国史籍《三国志》。其中提及的国名“弥离”,即是古代韩语中对“龙”一词的发音进行的汉字标注,是为水或水神。由此,正如李沧东导演本人所言,“密之阳”这一释义只是其本人基于诗意的表达。

现代人和远古先民的生活痕迹并存于密阳江周围。在2001年建成的密阳坝北部丘陵,曾在施工过程中发掘出一处27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后期遗址。这就足以证实,早在3世纪以前就已经有人类在此生活。不仅如此,在密阳江冲积地带,新石器时代与青铜器时代遗址也随处可见。在金泉村,附近有小学,有高速公路经过,同时也有一处青铜时代的水田遗址。从山顶的窑洞到河畔的沃土,人类经历了几万年的时间。他们在天然堤坝上安家,在稍低于住宅处种旱田,在更低处种水田。彼时的人们,在春来之时用石犁耕地,种下黍子或玉米等作物,到秋收之际,又将粮食储存在栉纹陶罐里过冬。

与当下的我们相比,他们早早经历了挫折和欢乐,“密之光”照亮了他们质朴的生活痕迹。而他们渴望守护的珍贵价值,却早已不知消失在何方。

通过阶梯式月廊可通往岭南楼旁边的附属建筑枕流阁。

父恩寺位于天台山脚下。传说父恩寺是公元200年左右,金官伽倻的二代王居登王为赞颂其父亲首露王而修建。在慈恩寺可以俯瞰蜿蜒流淌的密阳江上的洛东大桥和三浪津桥。

铁器文明之城

出土于江底的破碎船架,使人想起古代先民下江捕鱼的样子。对他们而言,船只利用风力前进,使用工具建造,已然是科学、先进的技术文明。他们会时常把船划向与密阳江汇流入海的洛东江。凭借如此的冒险和进取精神,他们得以与洛东江下游金海地区北方移民建立的驾洛国联手,成为伽倻联盟的一员,引领了朝鲜半岛的铁器文明。

密阳江畔的村庄中,有两个村名皆为“金谷”,意为“产铁的山谷”。有趣的是,两地都发现了炼铁遗址。上东面的金谷村及其邻近,铁屑已然堆积如山。而在前不久道路施工过程中发现的三浪津邑的金谷村,则挖掘出了炼铁炉、废料场等全套设备。可见,自古即有大量的砂铁因风化或侵蚀而沉积在密阳江周边。

上述考古挖掘足以表明,密阳不仅向其周边国,甚至向中国、日本也出口了铁,也曾成为弁韩(至4世纪左右,洛东江下游的部落联盟)12国的一员。密阳人将铸铁串成钱币使用。而后,弁韩逐渐发展为伽倻联盟,被誉为“铁之王国”。被并入新兴势力新罗之后,则为其提供资源与技术支持,无疑为新罗发展壮大为强大的古代国家奠定了基础。

佛教之城

与朝鲜半岛其他地方一样,凡山水秀丽之地,定有佛寺坐落其中。在密阳,当地人对父恩寺和万鱼寺情有独钟。父恩寺能够俯瞰密阳江日落,万鱼寺门前则有万鱼石铺展在溪水中,景观奇特。在密阳人心中,这里是伽倻佛教的圣地。

据史书记载,在5世纪左右,伽倻强盛于新罗之时,金官伽倻始祖首露王为悼念逝去的妻子许皇后而建造王后寺,正式接受佛教。而与这两座佛寺相关的口传历史,则将佛教传入时期提前到伽倻建国初期。就“首露王建造万鱼寺时,参加竣工仪式的僧人们在父恩寺过夜后离开”的传说来看,佛教传入的时期应在1世纪左右。《三国遗事》中将许皇后从印度带回的婆娑石塔记载为“此地不可见之石”。无论如何,毫无疑问的是,伽倻佛教对新罗佛教自成一家做出了贡献。

伽倻文化的原创性和影响力已得到公认,从新罗至朝鲜王朝时代一直举行颂扬活动,如今亦然。10月举行的传统祭祀,便是宣告将金海首露王妃陵内的婆娑石移至首尔,以参加截至2020年3月1日于国立中央博物馆举办的特展《伽倻本性——刀与弦》。地区政治家等权威人士出席了祭祀,足以证明许皇后对其后代和当地民众而言早已是历史,而非止于传说。密阳市内随处可见以“伽倻”命名的商铺,亦是明显的例证。

人们为了谋求生计聚集于此,形成村落。

种种生活条件左右着人们,不断摆弄着这群普通人的幸福和命运。

这里给予一些人希望,也使另一些人痛苦难耐,只想早日逃脱。

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则是一个别无选择的苟活之地……

万鱼寺是密阳人的佛教圣地,传说为1世纪左右金官伽倻的始祖首露王所建。寺内有三层石塔,修造时期推测为12世纪。

万鱼寺周围的石坡上布满了被称为“万鱼石”的黑色石头。传说,这些石头由跟随龙王儿子而来的鱼群所化,具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和景观价值,已被指定为天然纪念物第528号。

岭南大路之城

岭南大路将首都汉阳与朝鲜半岛东南端的东莱相连,是朝鲜王朝时代最具代表性的陆路。水路入海的历史已有千年,而密阳却成为这一陆路的中转地,自然涵盖多重意义。首先,朝鲜半岛内部形成统一的国家体系,意味着来往周边郡县乃至中国的道路将更为便捷、稳定。这也反映出了国际风云的变化,元衰落之后,日本的国力逐渐增强。朝鲜半岛的水路运输由于日本猖獗的海盗行为几近瘫痪。保障陆路则是必然之举。

岭南大路在壬辰倭乱时期,也曾是倭寇的进攻之路。由釜山浦入侵,攻陷东莱城之后,倭寇占领了桥头堡,经过梁山,在三浪津邑的鹊院关与密阳官军交战。鹊院关是连通东莱与首尔的交通、国防要塞。然而,区区300余兵力未能抵挡万余名敌军,倭寇沿着此路,在短短18天内便攻下汉阳。

多少令人欣慰的是,生于密阳的僧人四溟堂(1544-1610)曾率领2000名僧军,在夺回平壤城等多场战役中战功显赫。战争结束后,他也曾作为宣祖特使,与德康家川于京都签署议和条约,并将3000名俘虏带回祖国。如今,四溟堂的铜像屹立在去往密阳邑城的路口,俯视着密阳江。

有趣的是,在划入岭南大路不足百年的时间里,昔日技术先进,海洋文明发达、社会文化多元的密阳,已然成为了标榜儒教国家的朝鲜的新核心——士林派的据点。15世纪后期,密阳人、新晋士林金宗直(1431-1492)登上政治舞台,与其弟子一同打击官僚势力,批判官僚腐败及君主昏庸,强调忠义与实践,逐渐成为新政治势力的中坚力量。金宗直故居、墓地以及为纪念其学问和品行而建的礼林书院均位于密阳市府北面。

渡口、火车站之城

18世纪中期,国际政局稳定,统一缴纳大米的税收制度初步成型之时,漕运制度得以恢复,三浪里建成漕仓,税谷船也开始通行。此前的三浪里仅靠与岭南大路相连的水路生存,当时由于为官员和船主服务的办公室、仓库、酒馆、旅馆、商铺等的出现而变得熙熙攘攘。然而,随着1905年京釜线铁路的开通,三浪津火车站建成之后,那短暂的繁盛也落下了帷幕。铁路的方向,与岭南大路大抵相同,致使三浪里重新变回平平无奇的渡口,三浪津站则成为了邑中心,迎来新的辉煌。

李光洙(1892-1950)在韩国近代第一部长篇小说《无情》(1917年)中曾提到三浪津站,火车是他展现近代人物主动开拓命运的文学设置。与之相反,金廷汉(1908-1996)在短篇小说《后溪山渡口》(1969)中的描写却与此不同。他写道,“后溪山渡口沿三浪津而上,在洛东江上游,也是密阳江汇入干流之地,水比其他地方清澈得多。水如此清澈,一到初秋就吸引了一群群大雁、鸭子聚集于此”,同时渡口也是“温顺的百姓及其子女或被征用当苦力,或其实是被掳去充当慰安妇”的悲情之地。

A Literary Motif

密阳三浪津是诗人吴圭原(1941-2007)的故乡。对他而言,故乡也有着两副不同的面孔。一个属于在他13岁时去世的母亲,另一个则属于父亲。母亲的面容,是“始终平和、安宁的”,“想入睡、想做梦的”“子宫一般的存在”;而父亲的脸,则是“矛盾与穷困的根源”。他最终未能克服内心的矛盾,在中学时代离开之后,便从未回到家乡看望过父亲。他感怀道,故乡“就像母亲带着子宫的身体,同时包含子宫内的自然话语和子宫外的现实话语”,而“我便身处那边界上”。那么,所有故乡也都可以叫做密阳。(崔英兰译)

密阳江下游的五友津码头直到朝鲜王朝时期都是税谷船来往的水运要塞,码头上还建有保管公粮的漕仓。但随着近代铁路的诞生,五友津码头也就成了普普通通的渡口。

李昌起 诗人、文学评论家
安洪范摄影家

전체메뉴

전체메뉴 닫기